2013/1/2 9:52:00 浏览:3039 来源:深圳家教网
有一些孩子自立能力差,总是丢三拉四,责任心不强,被动,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长督促,这些不良习惯的危害入小学后更为突出。其表现如:早上起床叫不起来,吃饭慢,食欲不好,自制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速度慢,磨蹭。他们一般智商较高,但成绩不十分理想。管吧,太花时间,不管吧,他会做得更差,家长非常苦恼。
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小照顾过多,家长包办的太多,孩子所感受的几乎都是“现成”的 ,用不着去“操心”。要让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不能仅仅看作是附庸和照顾的对象。应该充分相信,孩子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以下几点不妨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做个尝试。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比如,家长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孩子自己用脑袋去想,得出圆满的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表示自己解决不了,让孩子帮忙。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让孩子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使明知孩子想讲什么,也不要先说出来,不要替孩子表达。少说这样的话“你是想……?”,“你是要……?”,“你去……”等等,避免让孩子只说“对”“是”“好”这样的话。
3、逐渐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 给予孩子工作或角色,赋予他责任,完成后要鼓励。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因责任感而引发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4、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时,一定将孩子介绍给客人 ,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产生自立的意识。
5、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例如,让孩子自己有一套随身用品 ,并让他自己管理,父母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这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6、有计划有准备的将孩子交给他人照料一段时间 。孩子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必须努力的配合并适应他人家中的生活习惯,有时为了达成自己的要求,还得费心去说明或是说服,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有用。
但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自己必须做个有心人,制定计划,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