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深圳

不设靶心的靶子??“新型材料作文”要义剖析

2011/11/19 16:45:00 浏览:721 来源:深圳家教网

 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们总习惯地把作文命题分为: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其实,这只是一种简便的述说,三者并无确切分界。所谓“标题作文”,只是要求以给出的“词语”或“语句”为作文题目;所谓“话题作文”,则给定一个作文范围,可以以这个“话题”为题目,也可以另拟“题目”,当然,“标题命题”也可以另拟一个“副标题”。这就没有什么实质差异了。所谓“材料作文”,是命题给出一段材料,从中自行挖掘出“话题”,拟定出“标题”。当然,“标题命题”、“话题作文”也不时给出一段材料,这样看,三者并无实质差异。作文题目给出材料,往往是用来启发。就是不给材料,启发依然隐性存在;“标题”或“话题”,本身自然就具有启发性。单看一个作文题目,我们无从判定它的“难”或“易”,“平”或“偏”,“新”或“旧”??任何作文题目都无法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当然,任何作文题目,也都无法开启认识闭塞的心灵。考场作文的状况,不取决于题目,而取决于作文教学;取决于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这里专门谈谈2006年高考重新回归的材料作文,以及俗称的“新型材料作文”。“新型材料作文”的出现,有它的一段轨迹。
最早,高考采用传统的“标题作文”,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习惯”、“尝试”等;这种命题形式因其容易套作,而被“材料作文”取代。“旧型材料作文”,例如寓言诗歌“鸟的评说”、悬疑短文“被踢碎的玻璃瓶”等,这种命题往往要求(或者是被人们误认为必须)切中材料主旨??喻之为“切中靶心”。其间,也有将两种命题形式相结合的尝试,例如要求阅读漫画材料,而以“我更喜欢《 》”为标题的命题。要求“切中靶心”的材料,降低了套用的可能,也就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是以“审题”之墙,阻遏“套用”之贼。于是,审题成了作文成败的第一环节、关键环节。这样,写作能力的考查,首先要受阅读能力的制约。“标题作文”吧,过宽,容易套用;“材料作文”吧,过严,造成僵化??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也似乎成了高考命题组的两难。
游移、转换、探索了若干年之后,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首创的“话题作文”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这种作文形式以“开放”为主要取向,题目中总要做这样的提示:请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
题目开放了,套用就相对容易了,但是这一次高考作文命题没有再游移。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与推行,“开放”的方向愈趋坚定。是的,《课程标准》的指导方针十分明确。“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注意:不是允许不允许,而是鼓励不鼓励的问题??可以说,如果哪个高考作文题没有“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没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它就等于与《课程标准》背道而驰。这种情况,应该是不会出现的。
“话题作文”已经相当开放,但显然“鼓励”得还不够,写作束缚还没有“尽可能减少”,写作空间还不够“广阔”。“新型材料作文”就是这样,在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的背景与方针下,于2006年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新型材料作文”与“旧型材料作文”的差异在于,它是一块没有“靶心”的靶子。
2006年全国Ⅰ卷作文命题的要求是: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Ⅱ卷作文命题的要求大同小异,只有一处差异“不要脱离内容及含意作文”。
“全面理解材料”与“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并不矛盾,前者是出于担心考生对材料有所遗漏而做出的提示,后者则明显是一种鼓励。“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脱离材料的“内容”无妨;至于材料的“含意”,从不同的“侧面”、“角度”看,那是“百花齐放”的。“新型材料作文”实际是为写作提供了一种生活场景,于是使考场作文,最大限度地接近了写作的自然状态。这样“开放”程度的作文命题,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题目特别加上“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为对考生的一种警戒。
靶子没了“靶心”,阅卷和备考指导出现了惶惑。于是很多专家和教师自作主张,自行画上一个“靶心”??所谓“最佳立意”。这是固执一己之见,取代“开放”的作文命题。
针对这种情况,200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的要求改为: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最显明的变化是,取消了“全面理解材料”的说法。这是进一步强调没有“靶心”,避免曲解寻找借口。但是习惯思维使然,某些专家和教师仍然固执地划定“角度”,以自我片面甚至狭隘的角度,评价考生,限制学生。
举例来说。
2006年全国Ⅰ卷,给出了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作文材料取自拉?封丹的寓言。寓言中原没有孩子“它也很可爱啊”的评价,命题加上,显然是防止以寓言的主旨,限制考场作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材料中没有牧羊人和孩子的对话,面对“乌鸦学鹰”这一生活场景,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材料总体立意与选材的空间如右图所示。这是一个没有“靶心”的靶子,有着“立意”与“选材”的广阔空间。
现在题目进一步把“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明确出来。写作时只要符合题意中透露出来的信息,不论是局部信息还是整体信息都算“切合题意”??从乌鸦的角度来写,可以立意为“模仿与创新”、“自我认知”、“认识自己与他人”、“聪明的代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如果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来写,可以立意为“给乌鸦练习本领的机会”、“善待弱者”、“向强者学习,应该鼓励”、“向乌鸦致敬”等;从小男孩和牧羊人的角度来写,可以立意为“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多用欣赏、宽容的眼光看人”等。寓言涉及的侧面和角度还有许多:老鹰的特点(鹫峰顶上、俯冲下来、抓小羊),乌鸦的特点(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山羊),乌鸦的动机(看见、羡慕本领),乌鸦的心理和行为(模仿姿势、拼命练习、觉得很棒),乌鸦失败的原因(身子太轻、爪子被缠住、飞不起来),牧人的说法(现实的、静止的、注目结果的观点),孩子的观点(理想的、发展的、注目行为的观点),乌鸦、老鹰的对照,牧人、孩子的对照,乌鸦、老鹰、牧人、孩子的交*,以及考生可能出现的许许多多的“侧面”和“角度”。至于这些“侧面”和“角度”是否符合“材料的含意”,那只有依据作文的好坏来判断。
2006年全国Ⅱ卷,给出了一份调查材料: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如果只把材料的选材范围局限于“阅读”,立意取向局限于“忧思”,显然是违背命题“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要求的。
调查材料反映了“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此消彼长的状况,其含意是什么?就“阅读”而言,纸张和网络,都无非是阅读内容的载体,或曰阅读依托的形式。图书阅读,是一种“传统”;网上阅读,是一种“时尚”。读书阅读,并非从来就是传统;当竹简阅读是传统时,图书阅读曾经是时尚。竹简阅读,也并非从来就是传统;当甲骨阅读是传统时,竹简阅读也曾经是时尚。高中教材里曾有一篇课文《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大致就反映着这一“阅读”的沿革过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的并不仅只是人才,也有“阅读”方式吧?材料总体立意与选材的空间如右图所示。这也是一个没有“靶心”的靶子,有着“立意”与“选材”的广阔空间。
这种“传统”与“时尚”交融、碰撞的状况,充满在宏观、微观,主观、客观,历史、现实各个领域。购物,传统的方式是商店购物;专家预言,十年内,网上购物将占百分之八十份额;机票,一年前还是打印机票为主;一年后已全部被电子机票。“多媒体”、“信息化”,代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早被“这一回我要自己找婆家”的“自由恋爱”时尚所取代。曾经为人民打下江山的“小米加步枪”,早被“坦克加大炮”取代;弹指一挥间,“机械化”的米格飞机又让位给“信息化”的歼10战机。但是,“小米加步枪”却仍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释放着革命传统的巨大能量。天安门对面耸起国家大剧院,大屋顶的宫殿庙宇正淹没在摩天大楼的海洋之中,但保护传统建筑的呼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江后浪推前浪,站在“现实”的坐标点上(或曰:现实的高考考场)审视,我们的衣食住行、学校住宅、城市国家、体制观念,无不体现着“传统”与“时尚”的交融、碰撞的奇妙景观。
如果把视野进一步放开,这种生活的“演进”无处不在。奴隶越来越少了,自由农民越来越多了,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自由农民越来越少了,产业工人越来越多了,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家务农的越来越少了,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了,改革开放的洪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阴霾的天气越来越少了,晴朗的蓝天越来越多了,治理污染见到了成效;沙漠越来越少了,绿树越来越多了,环境保护展示出成果;自行车越来越少了,家庭轿车越来越多了,反映着时代的进步……“阅读”的形式或依托的演进,只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有人说:一则寓言可以联想,因为那是文学性材料;一则调查不宜联想,因为那是科学性材料。科学性材料就不允许联想??不知这是哪家的理论?
无独有偶,2006年江西卷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名为“话题作文”的题目,其实是一个“材料作文”题目。提请注意,“雨燕减肥”不是“乌鸦学鹰”,这是一则科学材料。“减肥”的习性只属于“雨燕”,其他动物大多没有这种习性。如果科学性材料就不允许联想,那江西考生就只能去写“雨燕”;可实际上,几十万江西学子大约没有一个痴呆到这等地步!
2007年全国Ⅰ卷给出了一幅漫画材料(右图)。同样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华北某省的高考阅卷《作文评分细则》规定:
漫画寓意是“青少年成长路上存在的坎坷、挫折、错误、过失等;周围人的‘出事了吧’反映的是成人对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表现出的不恰当态度,如过于溺爱、过分指责、冷眼旁观、推委责任等”。整个画面表现的是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它启发我们思考“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如怎样看待对青少年过度关注、小题大做的问题;怎样处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和原因的问题;怎样对待青少年成长中遇到挫折、坎坷和错误的问题;怎样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怎样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问题等。凡是围绕家庭、社会、学校不恰当态度的思考或围绕青少年对自我成长与教育关系的反思来命题,均可视为符合题意。
这份《细则》还可以说是差强人意,但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细则》给出的漫画寓意,只是表层意义。漫画类似于寓言,不然就无所谓寓意。难道由这样一幅漫画我们只能想到“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吗?漫画中“摔了一跤”的是个孩子,当然也可以是少年或少女或青年。高考考生大多十七八岁,他们不也是孩子吗?三十多岁,还有被称为男孩的;四十出头,也还有被叫做女孩的。八十岁了,在父母心目中仍然还是孩子。对祖国和民族而言,我们都是“孩子”;对于地球而言,人类都是“孩子”,对于宇宙而言,地球不也是“孩子”吗?人类不也存在着“摔跤”的问题吗?宏观而言,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还有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我们改革开放的事业,也还是都个“孩子”,不也存在着形形色色“摔跤”的问题吗?对于NBA而言,CBA就是孩子;NBA也曾经是“孩子”。对于“英超”而言,“中超”就是孩子;“英超”也曾经是“孩子”。在科学家眼里,嫦娥飞船、神舟七号,就是他们的孩子……写作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意”,也就是说,作文要涉及到材料的画面内容,但是“含意”呢?它的含意是如此广阔,广而言之,“摔了一跤”的事情是无处不在的。如果面对这幅漫画材料不鼓励广阔联想,那2006年的寓言材料,是不是只允许谈“乌鸦和鹰”呢?其实,摔跤的孩子不就是学鹰遇到暂时挫折的乌鸦吗?命题立意与选材的空间如右图所示。
2007年全国Ⅱ卷给出了两则文字材料: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就“角度”而言,除“帮助”、“感恩与回报”、“推己及人”、“助人助己”、“公德心”、“爱是力量”、“爱的传递”、“反思感恩回报的沦丧”之外,还有许多许多。例如:“反思助人的方式”、“反思言教与身教”、“挖掘不知感恩的根源”、“播种龙种收获跳蚤”、“剖析年龄与助人的反比”、“思考文明的失落”、“‘面子’的实与虚”、“助人者的坦荡与悲凉”……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考生可能选择的角度,帮助与回报或忘记回报,在广阔的生活领域中都存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但我们的某些干部却忘记了人民;不也是忘记回报吗?南方冰雪、汶川地震,大灾面前,我们的总书记和总理,亲临现场,嘘寒问暖,排忧解难,不也是回报人民吗?自然对人类可谓帮助备至,人类却一度狂掠、破坏自然,不也是忘记回报吗?而现在我们栽树、植草,保护大熊猫和藏羚羊,不也是回报自然吗?命题立意与选材的空间如右图所示。
至于一篇作文的“立意”和“选材”是否符合题意,不能先入为主,而只能由作文的好坏判定。
写作是一项创造,在写作领域,没有立意和素材“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或不好”的标准。前者,有意无意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才能;后者,旗帜鲜明地激励着学生的创造意愿。谈到“立意”,当然应该健康、积极,但阅卷人也只有通读作文,才能判断对错优劣。
2008年全国Ⅰ卷给出了一则现实材料。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往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万多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汶川地震”,是震动全国、全世界的重大事件。题目给出了二十个左右的角度:事件、原则、领导、救援、医疗、抢修、军民、物资、国内、国际、保护、忘我、坚持、媒体、哀悼、捐款、献血、义演、关注。后面还有省略号,涵括任何可能的角度。
作文题目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当然,这个命题没有谁还会说“难写”,但是考生就一定能写好吗?是啊,考前有多少老师,提供了多少关于抗震救灾的材料,让同学们去背,他们当然不会再没得写,也难得再跑题。可是这就一定能写好吗?百万考生仍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写好的“关键”仍然在于“观察和体会”。一有细节,二有感悟,这才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
当然,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也并非不得越“地震”的雷池一步,题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脱离“内容”,也还需想想“含意的范围”,引发联想吧?温总理在震区中学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可是包含着超越“汶川地震”的丰富内容的。“汶川地震”也不是孤立的事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也是在它特定的历史与世界地位中让我们特别感动的。
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的7.8级地震就不是这个样子。当时宣传的口径是“自力更生”。当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时,中国却对世界说“不”。对联合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开表态支援,中国统统拒绝。一位领导在灾区说:“外国人想来灾区,想给援助,我们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不着别人插手,用不着别人支援我们!”当时进入灾区,严禁带照相机,如果带了,照相机会被没收,人也被抓。现在的地震照片,是事后科技工作者拍的,照片共同的题目叫“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死伤者的照片几乎找不到。直到1979年才公布死亡人数为二十四万。这些死难者当然也没有得到“全国默哀”的追悼。从宏观角度看,我们能更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中国的进步。命题立意与选材的空间如右图所示。
2008年全国Ⅱ卷给出了一则颇似童话的异国趣闻。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后面的要求是一样的:“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可供选择的角度很多:
幼龟“侦察兵”??探头探脑地爬出来,在保护下爬进大海;
幼龟“大部队”??沙穴里成群地鱼贯而出,在错误的信息误导下,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游客??出于好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之后就走了;
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幼龟“侦察兵”,被游客赶走;等待时机,又飞了回来,并带来了其他老鹰。
当然,这许多角度以及它们的交*,都有着面向生活与人生的广阔空间。
看一个作文片段吧:
“在生活之中,我们有时候往往出于好意去做某件事情,相反却添了倒忙。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则例子:一位姐姐为了帮助自己的妹妹提高学习成绩,每当妹妹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时,姐姐就会给她做提示,她没有想到这样反而让妹妹养成了不勤于思考、对疑难不孜孜求解的习惯,以至于妹妹的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这位姐姐善意地给妹妹一副拐杖,却造成了双腿功能的萎缩。”
看了这个作文片段,我们再想想,这则“绿海龟”的趣闻,和2007年全国Ⅰ卷那幅“摔了一跤”的漫画,在某一侧面的含意上,是何其相似乃尔。
这道题目给出的材料,当然还有着更深广的思考空间。例如,海龟和老鹰的生活习性,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是“常然”;游客的行为是一时的,只是一种“偶然”,它既不会导致海龟群体灭绝,也不会使老鹰群体繁盛。那么,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劝诫海龟、老鹰或游客,要求他们吸取什么教训,做出什么改变?还是保持“本色”才好吧?命题立意与选材的空间如右图所示。
这种“新型材料作文”应该体现或渗透着“新课标”的精神。
2008年新课标海宁卷写作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展示了一种生活场景,可供选择的角度很多,我们不妨列出一个表格:
序号 动机 行为 结果
第一次 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 母女养鸟但母亲忙,女儿贪玩 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
第二次 相约好好对待小鸟 小鸟长得很好,但不愿剥夺小鸟自由歌唱、飞翔的权利,依依不舍放飞小鸟
第三次 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参加放生 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花鸟市场老板很兴奋,每天要起早摸黑捉鸟来满足供应
含意 特定的动机,造成行为与结果截然相反
考生可以就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写作文。当然,也可以触及到母女养鸟、放鸟的动机去思考:她们是在爱鸟,还是在爱自己?这许多或深、或浅、或交*的角度都辐射着广阔的生活领域。
有些“新型材料作文”,乍看很传统,实际有着向广阔空间的开拓。
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一则“实验”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和历年各卷高考作文题目一样,这理所必然地还是一道实质上“没有命题”的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给出的是一则传统材料。一位师傅用大碗先后装进石子、沙子、石灰和水,告晓徒弟“学无止境”,“不要自满”道理的寓言,对于同学并不陌生。但是,作文材料翻出了新意??“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的一句发问,使一则传统材料有了更多的启发点。这个提问使得“课堂上活跃起来”,相信,也应该激活考场上众多考生的思维。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这是贴近传统寓意“学无止境”的结论,但是有了向“很多事情”的拓扩。当然可以。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这种观点变换了角度,它关注的不是实验的结果,而是实验的过程。当然可以。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考虑。”
这种见解对第二种观点做了延伸。“有些分量重的东西”,既是对“石块”由此及彼的拓展,又是对“实验”由表及里的抽象。当然可以。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吗?”
这位同学对“顺序说”作了反思。“也不一定”,可能针对“顺序很重要”,也可能针对“得先放石块”。当然也可以。
后面的“……”,则表示着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可能。正如第一位同学所言,“还存在很大空间。”一间教室,一位老师,四五十个学生,就讨论得如此活跃;在北京城区、郊区,几千间考场,十多万考生,这将是怎样一种热烈场面!作文题目可谓八面来风,立意角度的确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妨让同学们继续讨论。
实验说明了什么?
又一个学生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适当的环境(器皿)和精当的手法很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看来,多样材质,各有相应的空间,相应的位置,事情才能更圆满。
又一个学生说:怎样才能更多更满,缜密的计划很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计划来自思维,思维的突破才是关键。
又一个学生说:还有技巧呢,手法也相当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装满就可能不纯,我们需要在“纯”与“满”中抉择。
又一个学生说:纯有什么好的?至清则无鱼,“纯”,就没这个实验和它的启发了。
又一个学生说:不一定,一种材质也可以,如果一开始就注水,不是更简捷吗?
又一个学生说:对呀,看来水才是最至关重要的,有水才满,水满则溢。
又一个学生说:还真是,看来柔能克刚,还有着多种形式的表现呢!
又一个学生说:未必,瓶里是否还能放进食盐或蔗糖,有待进一步实验,尝试无尽头。
又一个学生说:透明很重要,广口瓶是透明的,试验给我们的启发在透明中展示。
又一个学生说:我们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眼睛的观察,如果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手段,应该有所不同。
又一个学生说:广口瓶的空间是个常量,要充分利用,不妨给填充物加压。
又一个学生说:广口瓶的空间果真是个常量吗?那也不一定呢!
……
这里的省略号,是填不满的。作文题内、题外,每种对“实验”的认识,又都可以扩展到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作文立意和选材的空间无边无际。不知道考场上的同学能填充多少?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道作文题目真是作文教学的试金石。这么方向,如果归结为一个话题,那就是“填充”。命题立意与选材的空间如右图所示。其实,就是没有同学发言和省略号的发散提示,我们仍然应该有同样的认识空间。
是的,任何作文题目都限制不了思想解放的头脑;当然,任何题目也难以开启封闭的思维。高考作文题目的这种开放性,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所必然,也是回归自然写作的有益尝试。高考作文题目必然具有开阔性、普适性和贯通性。考场作文当然得命题,但其实质是没有命题,或者说,历年高考作文实质是同一道题目。若问这道题目是什么,那就是“生活”??生活的运动、发展、演变。北京试卷这一则由传统寓言演化出的“新型材料作文”题目,本身就是“演进”的现身说法,形象写照。
对这样一种“八面来风”的“新型材料作文”题目,如果只允许走“我”这一道门,那就既违背题目的含意,也违背《考试说明》的宗旨,违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既不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也无益于中学素质教育。
最后,顺便说一下“抄袭”和“套用”的问题。“抄袭”和“套用”,当然是不道德的。“新型材料作文”题目,也提出了“不得”的警戒。考生应该遵守,责无旁贷;但阅卷中则须审慎。
“抄袭”,不但违纪,而且违法;但在考场上,监考严格,基本不具备“抄袭”的客观条件。我们通常认为的考场“抄袭”,大多是“套用”。“套用”和“借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并没有人做过明确说明。我想,所指应该不含作文形式。如果作文形式雷同被认为“套用”,那么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的绝大多数都是“套用了”。故事情节、思想内容的借鉴、沿袭算不算“套用”?也很难说。有评论认为《雷雨》借鉴了《玩偶之家》,《于无声处》又借鉴了《雷雨》;而《满城尽带黄金甲》沿袭《雷雨》,《夜宴》沿袭《哈姆雷特》,就是制作人也并不否认。那么,这些算不算“套用”呢?至于“宿构”则又当别论。“抄袭”和“套用”,是取之于人,用之于己,怎么说也有点那个;而“宿构”,则是考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并无半点剽窃之嫌。阅卷中,如果将“套用”与“宿构”混淆,进而以“考场上不可能写得这样好,这一定是‘套用’”当作裁决标准,“莫须有”“想当然”,那考生可真是冤哉冤哉了。解决办法:或者国家颁发“阅卷法”,或者命题人对“套用”做出明确说明。如此幸甚!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深圳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7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